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忍礼传家,独奋立身

作者:周承强 来源:摘自《悦读丛书·家风篇——中国家风》时间:2021-12-07

人生有别,家训为要

  500多年前,我的祖先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瓦子街迁到今天的湖北赤壁市白羊畈村,从而开始了我们这一支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历史:家谱《爱莲堂》本记载我们是周敦颐的后人,到我这一代已历30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爱莲说》为主旨精神的家训,演化为忍、礼、独、奋等关键词,泛着清白淡远的人性芬芳,又激扬着刚毅奋进的人格魅力。

  说到“忍”字,在我家族中可谓渊源悠长。当年大迁徙中背井离乡的祖先被反绑着双手,由官府集体押送湖广的艰辛,不忍详述。那次“江西填湖广”大移民是明代初期旨在恢复经济的一次朝廷决策,据说有效促进了社会发展。移民之因,父辈口传的说法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天下而大战时,迁怒于湖广土着人支持陈友谅而在当地进行了大屠杀,加上该地是红巾军起义主战场,连年战乱造成该地人口几近灭绝:明太祖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只好强令人多地少的江西一地的人搬迁到湖广安家落户。历经数百年,周氏后人在此繁衍生息,世代兴旺。祖先坚忍不拔的创业立家风采,也随之传于后人,激励后进。我的父亲瑞生公是不甘没落的其中一员,三代单传的他,默默抚育我们兄弟三个成人。因为祖父早逝,势单力薄的他,在村中饱受兄弟众多的邻人欺凌,却百忍不沦。打谷场上、脱谷机旁被人无理插队的往事充斥我儿时的记忆,他据理力争又不置身不顾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他常常告诫我: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难。这是立“忍”字为修身之德、处家之宜的意义所在。从军26年来,我以此念修性励行,多次化解无谓的个人争端。

知礼为上,晓礼为尊

  村中老人说,周氏家族历来重视族中子弟教育。家训中指出:“人无贵贱,无不读书”,“孝友沉笃,致力于学”,“勤守诚朴,敬崇诗礼”。这些道理育人静心,周氏家族一代代人秉承先祖周敦颐的理学精髓,将爱莲文化奉为圭臬,勤耕苦读,百挫不辍,秀者抱经,朴者负耒,众多寒门子弟在这种耕读氛围中崛起于阡陌垄田,出现了古时举人秀才频出、今天博士硕士云集的喜人局面。记得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兄弟,要待人以礼,敬人以尊。每逢家中来客,父母都让我们端饭倒茶,先呼尊称。这些好习惯,常常给我们带来赞声一片,给别人留下乖孩子的好印象,至今想来还充满温馨。我们兄弟也以此教育孩子,晚辈都以彬彬有礼为荣,鲜见粗话暴行,让人欣慰。记得孩提时,我们兄弟都盼望家中来客,因为每当这时,父母都会把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待客,腊肉、腊鱼、鸡蛋、香肠等等。如今看来,这些虽不算上品佳肴,却是我们儿时的至爱,也充满了父辈待人礼数的诚厚。以礼待客成为我们那一带的好乡风,也沉淀为家训中的经典至要。

君子戒慎,独以廉重

  忠爱清雅,仰知廉耻。千百年来,先祖濂溪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励志名句,高度概括了为官之德与为人之格,使廉洁慎独文化由民间信条变为一种传统文化,并以一种别样形式发扬光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延续家族繁荣发达的精神支柱,展现了家风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画面。先祖濂溪公一生正正堂堂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不媚权贵,不惧权贵,他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激励着后贤。他辞职力争、不冤杀无辜的典故至今传为佳话。父亲在生产队任会计三十年,三上三下,不贪不占,不仰人鼻息,严于律己,受到乡亲好评。长兄无论是在部队任指导员,还是转到银行任储蓄股长,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到了一尘不染,可谓这股清白家风的良好体现。家训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慎独全身”,是与《爱莲说》一脉相承的,升华为一种精神正能量。

男儿立身,奋进为途

  先祖濂溪公早年丧父,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成为理学派开山鼻祖。千百年来,这种进取精神凝成家风的精髓。我们港边周家这脉,如今繁衍达600多人,有多半在外立家创业,教授专家、官员巨商、作家诗人,比比皆是,成为这种精神传承的最好写照。先祖们披荆斩棘、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范,造就了家乡土地上的灿烂文明,永远闪耀正能量的光彩。

  家风如春雨,润泽细无声。在这种“家魂文化”的教育、约束下,我和我的家人在传承,更自强。

  【作者简介】周承强,70年代出生于湖北赤壁,现任解放军某高炮团政委。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创委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珠风小说创作研究会会长、赤壁文学院副院长、剑麻诗社社长。曾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和广东省作协首届小说高研班学习。迄今已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千余篇(首),部分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等30多种选本,已出版诗集7部。


分享到:
教育整顿·家风传承 | 从严教子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是共和国第一大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南征北战,驰骋战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详细]
乐东一民间收藏家30多年收藏数千件黎族老物件
老物件亮相胡庆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