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年近八旬的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王明华早早就来到办公室。这间陈设极简单的房间里,墙上挂有祖父王尽美的照片,门口则是“在鲜红的党旗下——王明华研究生党建工作室”的字样。一年又一年,王明华用一家四代的人生选择、代代相传的革命传统,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1925年8月19日,27岁的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病逝。离世前,他在病榻上口授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尽美的遗言无一字提及一己小家。此后的近百年里,他的子孙都在默默践行着这句嘱托,并化作朴实的八字家规:“跟着党走,好好工作。”
■ 弟弟偷偷跟着哥哥干革命打鬼子
“祖父去世后,家里就剩下三个寡妇和两个孩子——祖母、曾祖母、太祖母,我的伯父王乃征当时不到8岁,父亲王杰3岁多。”王明华曾听父辈说起,组织上本想接王家两个儿子外出读书,曾祖母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孤儿寡母回到了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今北杏社区)。
几年后,王乃征考上曲阜的师范学校。曾与王尽美一同创建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王翔千辗转找来,告诉王乃征和王杰:“如果你们将来从政,一定要参加你老子的那个党。”王明华说:“这句话,伯父和父亲一直记在心里。”
1937年10月,王乃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成立了北杏村第一个党支部,组织了后来发展到300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抗战全面爆发后,还有半年就要小学毕业的王杰偷偷找到家乡的抗日部队。家人们担忧不已,把他带回了家。王乃征回家后问道:“鬼子都打来了,你怎么还在家里?”才十四五岁的王杰离家跟着哥哥投身革命,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乃征在前线杀敌,王杰回到家乡担任敌后区委书记。靠着王尽美治病所剩的钱,王家老少在村子的边缘建了几间房,置了几亩薄地。这处农家小院后来成了敌后工作的“办公室”“补给站”“落脚点”。
■ 夫妻二人竟凑不出团聚的路费
和当时的很多革命家庭一样,王杰夫妇忙于革命,子女只能寄养在老乡家中。不幸的是,女儿在2岁时患上了重病,不久就夭折了。直到抗战胜利,王杰的妻子才因为身患疟疾回乡休养,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妇女救国会会长。
1949年4月,党中央号召干部南下,时任山东省莒县县委秘书的王杰主动报名。来不及回乡安顿家人,他打了一通电话就匆匆赶赴义乌。直到1950年上半年,王杰才觉得可以把妻儿接到身边了。长期从事革命工作,夫妻二人凑不出从山东到义乌的路费,不得不卖掉曾祖母名下的土地。好不容易团圆了,依然是各自奔忙。“父亲担任县委书记,天天下乡。母亲忙于土改,也总到村里去。9岁的我就带着妹妹,单独住在县委的一个房间里。”说到童年,王明华并不觉得苦。
1956年底,王杰被调往新安江水电站。两年后水电站建成,他转至温州开建瓯江水电站。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出现困难,水电站不得不停工。“组织上给了两个选择:北京或是上海。父亲回答:听从组织安排。”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个山东汉子就这样一路南下,再南下。王杰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书记、纪委书记,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委员。王乃征则始终在军队工作,曾参加抗美援朝,后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
■ 父女出国留学后均回国效力
如今,王明华已年近八旬,仍然奔波在浙江大学的校园里,参与学校关工委及宣讲团工作,以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引导学生。
1960年,王明华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导弹控制。两年后所学专业被取消,于是转到无线电系。大学毕业时,王明华服从分配,转至微电子专业任教。“通信是宏观的,微电子是微观的,要跨专业就得学习量子力学。但国家需要微电子人才,我只能跟着学生一起从头学起。”
改革开放后,王明华再一次跨了专业。“当时国家委派出国留学,我已经在集中学习英语口语了,结果说需要人去日本,而我是唯一一个参加过日语扫盲班的。”于是,王明华再次“从头开始”,学日语、在日本研习新兴的光电子学。1985年,他学成归国,创办了浙江大学光电子专业。自此再未离开过,直至70岁才离开科研一线岗位。
王家后人都不喜欢宣扬自己“烈士后人”的身份,王乃征之子王军直到退休才“暴露”身份,王明华则是工作了30年后才被同事们发现是王尽美的孙子。此后,他说起家族往事,只为教育后人。每周五下午,王明华召集教师、学生等十余人讨论完业务,大家就津津有味地听王明华讲党史,讲家族史。
几十载桃李满天下,培养了20多位博士。王明华的言传身教使他们明白,所学皆为报国。他的学生出国的很多,留在国外的却只有一个。
对自己的孩子,王明华也是一样的要求。大女儿王继红曾赴日本学习国际会计,毕业时王明华跟她商量,希望她能回国工作。原本可在日本高薪就职的王继红选择回国,到上海一家公司工作,还入了党,先后被评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的党员标兵、模范党员。
王尽美离世已近百年,薪火仍代代相传。王明华说:“我们学习、工作都是为了国家。王家的家规只有两条:跟着党走,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