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人语录
80年前一封家书承载烈士的家国情怀

作者:孔芳芳 来源:南京晨报时间:2021-08-03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俨 摄


  2021年7月15日上午10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2号馆内,开展已半月的“百年征程、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依然迎来如织人流。7月1日对公众开放后,这一展览凭借近4000个展项、18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翔实厚重的展陈内容和丰富多样的展陈手段,每天吸引江苏省内万余名党员群众来此观展打卡、接受生动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

  站在展览第一部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到1949年江苏全境解放”展区内,这是江苏省委党史工办征研一处处长田艳丽本周第5天在展馆“值班”了。她是展览大纲的起草者之一,作为党史专家,她在现场会对有观展疑惑的观众作进一步解释。在她旁边,一位身穿工作服的年轻人正仔细阅读着展墙上一封有些破损的家书(复制版)。

  家书位于“华中抗日根据地档案集萃”的展墙一隅,毛笔写成,已经泛黄,有残损,写于80年前,书写人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李云鹏。

  家书中的部分字为繁体,并不好认,看到青年和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对家书表现出兴趣,田艳丽便为大家详解家书的主角李云鹏和书信背后的泪目故事。

  “展出的是家书的复印版,共有三页,由烈士李云鹏于1941年7月书写,收藏于沛县档案馆。”田艳丽说,李云鹏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江苏徐州沛县人。因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非常重视孩子教育,李云鹏接受过高小教育,“从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字写得很漂亮”。

  书信中,李云鹏问候了家中的父母、祖母、叔叔、婶婶,“能看出他是一个孝顺重感情的人,当时也比较担心家人的情况。”读信人还能看出当时李云鹏所在的部队作战频繁、转移频繁。因为其中透露,上一封信的回信还没收到,他就转移到其他地方战斗了。

  “李云鹏在信中用了隐语。”田艳丽说,比如其中一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为了……自己的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这句,原本大意应是:“作战频繁,但是为了民族解放,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我仍然保持着非常振奋的精神”。“自己的工作精神也非常振奋”这一叙述,点明了这位革命烈士虽处激烈斗争环境,却仍信仰坚定,对革命保有乐观主义精神。

  “李云鹏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中唯一留下书信和照片的烈士,这封家书也是整个展馆中除张謇的家书外,唯一的一封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年代家书本来就难传送,家人也不一定会留存,难得的是李云鹏家人共保存了他的两封家书,一封是展出的这封,另一封是1943年他牺牲前不久写的。

  1943年春季,侵华日军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开始大规模“扫荡”。面对残酷“扫荡”,李云鹏所在的新四军3师7旅19团以连排为单位,分头活动,穿插在敌占区寻机歼敌。就在这期间,李云鹏作为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指导员,在指挥刘老庄中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1943年3月17日晚,李云鹏所在的4连转移到刘老庄(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乡),不料遭遇上日军。“当时敌我兵力对比为3000多比82。火力方面,日伪军拥有机枪大炮等重型火器,装备精良,我方只有步枪、手榴弹等。无论人数还是装备,4连都处劣势。”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为掩护群众转移,李云鹏和连长白思才指挥战士们依托刘老庄北侧的交通沟顽强阻击敌人。

  “战斗从18日凌晨打到黄昏,其间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百余人。但4连82名勇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田艳丽介绍,八十二烈士以身殉国的壮举,极大鼓舞了敌后抗日军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称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由于战时消息闭塞,李云鹏牺牲的消息是在一年多后才被沛县的家人知晓的,由他们在部队的亲戚写信告知,但家人仍不知他牺牲的具体时间地点。又过了20年,1963年的一天,家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收听到一篇纪念刘老庄战斗20周年的文章,才最终知晓了李云鹏牺牲的时间地点和经过。

  时光穿过80年,家书主人在信中未言明的志向已经实现,这封家书和他主人的故事却触动了聆听的青年观众和媒体记者们。田艳丽说,八十二烈士中只有20多人查到了名姓,不知道姓名的烈士多达56人。

  李云鹏的两封家书后由家人捐赠给沛县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筹备组选用了1941年7月的这封展陈,意在让后辈从这封家信中读懂革命先烈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学习先烈精神、珍惜现有生活——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先烈们甘愿付出一切,甚至包括最宝贵的生命,真正体现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分享到:
教育整顿·家风传承 | 从严教子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是共和国第一大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南征北战,驰骋战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详细]
乐东一民间收藏家30多年收藏数千件黎族老物件
老物件亮相胡庆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