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家训
《中华家训经典大全集·颜氏家训》摘编:归心【八】

作者:秦泉 来源:《中华家训经典大全集》时间:2021-11-16

原文

  释四日:内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若能诚孝在心,仁惠为本,须达、流水,不必剃落须发;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皆由为政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抑又论之: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隐有让王辞相避世山林;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悉人道场,如妙乐之世,禳佉之国,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颜之推《颜氏家训》

译文

  对第四种责难的解释是:出家仅是佛教修行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如果能把忠孝牢记在心,把仁爱施惠作为修身之本,那么像须达、流水两位长者那样,也就不用剃度为僧了,哪里用将所有的田地用来建寺庙佛塔,让所有的编户都去当僧尼的呢?由于掌政者对佛事没能很好地节制,使得一些不守法纪的寺院,妨碍了民众的劳作,德行不好的僧尼,坐享国家的赋税,而这并非佛教的本旨。我还可以这样说,信奉佛教,是个人的计划,珍惜费用,则是国家的谋划。个人的计划和国家的谋划是无法达到两全其美的。这就好像忠臣献身于君主而放弃赡养双亲的责任,孝子为了孝敬双亲而忽略了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各自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儒家中有不屈从于王侯自命清高的,隐士中也有不留恋相位遁世山林的,难道也要计算他们的赋税徭役,并说他们是逃避赋役的罪人吗?假使能感化百姓都信奉佛教,皈依释迦牟尼,则会像佛经中所说的妙乐、禳佉国那样,会有自然生长的稻米和用之无尽的宝藏,当然就不用去谋求种田养蚕的收益了。

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学术上,颜之推博学多识,一生着述甚丰,所着书大多已亡佚,今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书,《急就章注》《证俗音字》和《集灵记》有辑本。


  (来源:摘编自《中华家训经典大全集》,秦泉主编,北京外文出版社)


分享到:
教育整顿·家风传承 | 从严教子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是共和国第一大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南征北战,驰骋战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详细]
乐东一民间收藏家30多年收藏数千件黎族老物件
老物件亮相胡庆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