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姓人主要是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商汤建立商朝以后,数传至帝乙,封儿子期于郝乡,后来,期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姓郝。
除上述一支外,历史上的郝姓又有一些由复姓“郝骨”改姓而来。相传在太昊伏羲氏时有位名臣叫郝骨氏,因为辅佐太昊有功而知名。后来,郝骨氏的子孙便以郝骨为姓,再后来又简化为单姓“郝”,成为郝姓人的一支。
另外,郝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其中,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据《姓氏考略》记载,汉魏时期活动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某地的蛮族中有郝、杨、刘三姓,其中郝姓的人口又远远超过其他两姓。无疑,这些郝姓人也与华夏族中商汤的后代无关。另据某些郝姓家谱记载,在古代的南方还生活着一些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郝姓人,他们的血统既然不与南蛮郝姓有关,显然属于另外的支派。
清代有经学家郝懿行
由上可见,郝姓的来源至少有四支,其得姓最早的一支也是被郝姓人认为最正宗的一支。在发展中,这支郝姓人还形成了太原、京兆两大郡望,并诞生了许多名人。
郝姓的历代名人在西晋有出身匈奴族的郝散,隋末有农民军领袖郝孝德,金末有农民军将领郝定,元初有名臣郝经,明代有进士郝锦、农民军将领郝摇旗,清代有经学家郝懿行,当代有中共烈士郝清玉、战斗英雄郝树才、劳动模范郝建秀、台湾政治名人郝柏村、郝龙斌等人。
提到孔姓,人们很容易想到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从出身看,孔子是春秋时期宋国贵族的后代,其远祖与黄帝和商朝的建立者有关,姓氏的来源则与六世祖孔父嘉有关。相传,早在上古时代,黄帝有曾孙帝喾,帝喾夫人名简狄。一次,简狄出外巡游,见一只燕子(玄鸟)掉下一只蛋,就拿来吞下,不久身感有孕,后来便生下商朝始祖契。契是简狄吞食燕子(卵)所生,此后便以“子”为姓。从契14传到商汤,名履字太乙,加姓为子太乙。他有子孙多人,除其中的一人继承了他的王位外,其余的也都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了纪念他,便将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略加变更,成为孔姓。此外,继承他王位的人则世袭为帝王。至商朝灭亡后,商朝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在建宋数年后去世,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其中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则有曾孙名正考父,仕历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奔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后来,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孔子。
孔祥熙
由上可知,孔子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但黄帝裔孙商汤的后代中至少有两支姓孔,孔子所在的家族不过是其中之一。另外,构成当今孔姓的远不止上述两支。据某些史书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一位史臣名孔甲,孔甲的后代中有人姓孔。又如春秋时期,卫国有孔悝,出自姑姓;陈国有孔宁,相传是帝舜的后代,姓妫;郑国有孔叔,姓姬;齐国有孔虺,姓姜。上述四支也不与孔子同源。由此可见,天下孔姓至少有七个来源,孔子所在的支派只是其中的一个。
在发展中,孔子所在的孔姓支派因为出了孔子这样一位着名人物,不仅孔子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思想被当作历代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他的家族也被当作荣耀无比的贵族世家,所在的支系也成了孔姓最重要的支系,一些其他支系的孔姓人也甘愿归附于这一支系,甚至还出现了“天下无二孔”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以孔子为代表的孔姓和孔姓人最为天下注目,他所居住的鲁国和后代中的一部分人南迁后居住的会稽(今浙江绍兴)被当作孔姓的两大着名郡望,他及后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被当作中华文化的缩影。此外,历史上一些孔姓的着名人物,如秦末儒生孔鲋、汉代名臣孔光、经学家孔安国、文学家孔融、唐代史学家孔颖达、宋代曲艺家孔三传、明朝将领孔有德、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当代名人孔祥熙、孔德成等,几乎都能与他联系起来。
金仲华
金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中最早的一支相传出自黄帝的后代少昊金天氏。据某些金姓家谱记载,少昊是黄帝和嫘祖所生的儿子,黄帝的继承者,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又说,黄帝以金得王,少昊也崇尚金色,订立了黄金制度,称为金天氏。少昊的后代中,就有人以金为姓,自山东曲阜逐渐向南迁徙繁衍,最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形成望族,史称金姓彭城望。这一郡望,后来还发展为金姓最着名的郡望之一。
西汉时,原生活在大漠南北的匈奴族休屠王的太子日(音midi密滴)入朝汉武帝,被留在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汉武帝认为匈奴休屠部有铸造金人祭祀天地的风俗,便为他赐姓金。因此,他又被称为金日碑。他在汉武帝时极受信任,官至车骑将军。武帝临去世时,又遗诏让他与大将军霍光、桑弘羊等人一起辅佐汉昭帝。他去世后,子孙累世相继,贵盛于西汉中后期。后人称颂他与当时的另一权臣张汤一家一样,“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由于他以金姓知名并名垂青史,他的后代也相延姓金。
在金日被赐姓金以前,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同时起兵反秦。在项羽的近亲中,叔父项伯与他政见不一,后来投奔刘邦。至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特别赐他姓刘。至唐末五代时期,他的后代已发展成为刘姓的一个庞大支派。其中一些居住闽越地区的人,为避吴越王钱鏐的名讳,由刘姓的繁体字“刘”中分衍出金字,从此也姓金。
清朝,皇族姓爱新觉罗氏,系出自满语,译成汉语便是金。公元1911年清朝灭亡后,原姓爱新觉罗的人便有一些按照汉族人的习惯,改姓汉姓金,金姓也因此有了第四个来源。直到今天,满族中仍有不少人以金为姓。
音乐教育家金铁林
上述四支金姓,构成了当今金姓人的主体。在发展中,金姓人除有彭城一望外,又有京兆等着名郡望。其历代名人,主要有唐朝着名画家金忠仪、明清之际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明末清初名臣金之俊、明末抗清义军首领金声、清代学者金榜、画家金农、诗人金和、当代政治家金仲华、艺术家金山、音乐教育家金铁林等人。
在山东平原县境内,古时候有个地方叫陆乡。相传,黄帝的后代颛顼有个孙子名吴回,在帝尧时担任火正官,称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被分封在陆乡,后来把地名当作名字的一部分,称陆终。陆终的后代中,便有人以陆为姓。战国时,齐宣王封少子田通(字季达)于陆乡,田通的子孙后来也姓陆。
春秋时,在今河南嵩县东北部一带有个陆浑国,陆浑国王的子孙,在亡国后也以陆为姓。
北朝时期,原生活在我国东北部的鲜卑人中,有一支以步陆孤为姓,随同族的拓跋部人来到中原,并为拓跋部人建立北魏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步陆孤被尊为“勋臣八姓”之一,并在汉化过程中被改姓陆。这样,陆姓便有了第四个来源。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在未登极的时候,曾在一次政治斗争中被击败,丢妻弃子出逃,夫人陆氏带着子女回苏州老家避难。为了逃避官兵的追捕,她把子女改姓陆。
陆姓最早以今山东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其中陆通的后代中有位名为陆烈的人,在汉代出任吴(今江苏吴县)令,在任时极受百姓拥戴,后来病逝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吴县百姓迎丧人吴,陆烈子孙也相随而来并留居于此,后来还发展成为当地的强宗大族,史称陆姓吴郡望。后来,吴郡陆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颍川支、荆州支、丹徒支、乐安支、鱼圻支等。同样,留居在平原一带的陆姓称陆姓平原望,出自鲜卑步陆孤的陆姓人称陆姓河南(今河南洛阳)望或河内(今河南温县)望。上述平原、河南、河内、吴郡,一向被认为是陆姓的四大郡望。
陆修静
陆姓自古名贤辈出。如三国时的陆逊是着名宰相,晋代的陆机、陆云是着名文学家,唐代陆羽是茶神,宋代陆游是着名词人。此外,陆姓中还有汉代政论家陆贾、三国名将陆抗、南朝道学家陆修静、画家陆梁、隋朝音韵学家陆法言、唐代政治家陆贽、经学家陆德明、文学家陆龟蒙、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学者陆九龄、名臣陆秀夫、元朝画家陆广、文学家陆友、名士陆仁、明代戏曲家陆采、画家陆治、清朝医学家陆懋修、藏书家陆心源、实业家陆润庠、画家陆恭,着作家陆次云、诗人陆圻、学者陆世仪,以及近当代艺术家陆镜若、画家陆恢、名人陆荣廷、陆征祥、陆吴等人。
(文章来源:《新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大良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