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姓氏文化
《新百家姓寻根探秘》摘编:前199个姓之龙万温康

作者:王大良 来源:《新百家姓寻根探秘》时间:2021-05-10

龙姓来源不一,最早的一支与黄帝时期一位驯养龙的人有关。相传,这位养龙人名叫董父,因善于养龙和驯龙而闻名于世,还被黄帝赐姓,为豢龙氏。后来,董父的后代世掌豢龙之职,至夏朝帝王孔甲时,又有一位名为刘累(相传是帝尧的后代)的人向豢龙氏学习养龙的技艺,被赐姓为御龙氏。以后,豢龙氏董父的后代和御龙氏刘累后代中各有一支以职业为姓,姓龙。

  大约在帝舜时,有位名叫龙的人任纳言官,专门负责“出纳王命”。后来他的后代也姓龙。

  战国及秦朝时,原楚国故地有两位龙姓人:龙且,项羽部将;龙未央,原楚国人。二人的祖先虽不明所出,但后代却都姓龙。

  南北朝时期,在我国西部地区有焉耆国和且弥国,两国的国王也都以龙为姓。


当代政治家龙云


  由上可见,龙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在发展中,龙姓先后形成了武陵、天水、渤海三大郡望,出现了后晋工部侍郎龙敏、宋左武大夫龙大渊、画家龙升、元经学家龙仁夫、明四川巡抚龙文光、广西参政龙浩、太常寺卿龙鹰、清内阁中书龙汝言、戏曲家龙燮、近代将领龙汝元、龙济光、当代政治家龙云、战斗英雄龙世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谈判代表龙永图等着名人物。

  万姓出自姬姓,是周代诸侯芮伯万的后代。相传,西周初年大分封时,有位同姓宗室被分封于芮(今陕西大荔朝邑城南),建芮国,为伯爵,是周朝同姓诸侯国之一。春秋时,芮伯中有位名万的人在位,称芮伯万。他因不受生母芮姜喜欢,被迫迁居魏城(今山西芮城)。他的子孙,后来便以他的名字“万”为姓。

  万姓还有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春秋时,毕公高的裔孙毕万在晋国任大夫,子孙贵显当朝。后来,也以他的名字“万”为姓。



  万姓在得姓前后,主要在今陕西、山西一带发展。后来,又形成了扶风、河南、槐里三大郡望或堂号。其中河南郡望主要是指由鲜卑姓“吐万”改姓而来的万姓人。北魏时,鲜卑人入居中原,由于不断与中原人融合,原来的鲜卑姓氏习俗也越来越不利于民族融合,于是在北魏孝文帝时,便在下令禁止鲜卑习俗的同时,也把鲜卑姓氏全部改为汉族姓氏,此外还规定鲜卑人的籍贯一律改为河南(郡名,今河南洛阳)。当时,由于“吐万”是鲜卑贵族的一支,也被随例改姓“万”,同时注籍为河南人。这样,万姓中便有了河南郡望。


女政治名人万绍芬


  万姓中历代名贤众多,其中尤以战国时着作家万章、东汉偏将军万修、北魏大将军万安国、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唐代县令万齐融、宋朝画家万齐、元朝枢密使万清、明代进士万士和、万元吉、万民英、布政使万衣、吏部尚书万堂、御史万观、名僧万玉山、清朝文学家万树、经学家万斯大、史学家万斯同、近代革命家万福华、剧作家万家宝(曹禺)、女政治名人万绍芬以及前人大委员长万里等人最为着名。

  温姓的来源较为复杂,主要可分为源于先秦人名或地名、历史上少数民族改姓、当代少数民族姓氏音译等三种情况,其中以第一种情况影响较大。相传,温姓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后代。至西周时,颛顼裔孙唐叔虞被分封于唐,任诸侯国唐国国君,后来,唐叔虞又分封子孙中的一人于温(今河南温县)。这支被分封于温的人,后来便以温为姓。数年以后,晋国有位名叫郤至的人,也受命以温为食邑。合至的后代,后来也姓温。

  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温姓人主要出自鲜卑族。原来的姓氏分别是温盆、比温、温孤等。他们随鲜卑族的主体进入中原以后,在北魏孝文帝时都受命改姓温。北魏以后,经过民族融合,他们都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在当代少数民族中,温姓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的姓氏有些是冒用汉姓而来,有些是因读音与温字相近而姓温。上述这些情况,在黎、壮、瑶、土家、布依等民族中都有所见。至于生活在今山东德州一带的回族温姓,血统出自清代菲律宾的苏禄国王,情况则更为特殊一些。



  温姓的来源尽管头绪繁多,但由唐叔虞和郤至后裔而来的依然是温姓的主体,今河南温县也是其姓氏的主要诞育之地。另外,在发展中,温姓形成了太原、汲郡、清河等郡望,出现过汉栒顺侯温疥、晋江州刺史温峤、唐宰相温颜博、诗人温庭筠、明大学士温体仁、清文学家温汝能、当代将军温玉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着名人物。在分布上,当代温姓以广东最为集中,另外在河北、山东、江西、河南及有关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也有所见。

  康姓主要来源于西周武王弟卫康叔。相传他姓姬名封,在西周初年受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建卫国。他的封国原是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周王分封他时又赋予他帮助管理、监督商朝遗民的使命。他在受封以后,能够严格按照朝廷的指令办事,把“殷民七族”治理得服服贴贴。为了奖赏他的功劳,周王把他征调入朝,让他担任司寇一职。后来,他去世于任上,被周王赐谥曰“康”,以表彰他“勤政安民”的功德。因此,他又被称为卫康叔。他的后人中,由他的庶长子一脉相传的一支,便以他的谥号为姓,姓康。

  康姓中还有一些来源于我国古代西方的康国和康居国。康国和康居国位于今中亚地区的撒马尔汗巴尔克什湖和威海之间,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西域。汉朝时,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康国、康居国等西域国家。后来,康居国王派王子到都护府所在的河西地区听候朝廷消息,这位王子便长期留住在这里,子孙也留而不返,以后又迁居内地。为了在称谓上与汉朝人相同,他们也以国名为姓氏,姓康。这支康姓人后来还在中原王朝中获得了官职,《梁书·康绚传》中所载的康绚,就是这支康姓人的后代。


政治家康克清


  康姓人中还有一些是从匡姓改姓而来的。据《宋史》记载,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匡姓人为避讳而改姓康。此外,《隋书》也说“突厥有康姓”。根据上述所记,可知康姓还有另外两个来源。

  在发展中,康姓在京兆、东平、会稽等地形成望族,习惯上被称为康姓京兆望、东平望和会稽望。至于历代名人,在三国有航海家康泰、佛学家康僧会,唐代有艺术家康昆仑、节度使康承训,南宋有学者康与之,元朝有剧作家康进之,明代有文学家康海,清朝有改革家康广仁、康有为,近现代有艺术家康子林、政治家康克清等人。

  (文章来源:《新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大良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分享到:
教育整顿·家风传承 | 从严教子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是共和国第一大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南征北战,驰骋战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详细]
乐东一民间收藏家30多年收藏数千件黎族老物件
老物件亮相胡庆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