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齐国,是由封地名称而来的姓氏。据史书记载,齐桓公时期,有位名为雍巫的人特别擅长烹饪技术,曾为桓公调制出许多美味佳肴,极得桓公赏识,还被赏赐了一块被称为“易”的地方(今河北易县)作为食邑,他的子孙后来便在“易”地发展。由于他名雍巫字牙,被封于易后,又被称为易牙。齐桓公去世后,他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中,事败被杀。他的子孙因为居住在封地之上,所以才幸免于难。此后,他的子孙为了纪念他,便都以易为姓。
易姓在发展中,因为易牙得罪于齐国,子孙中的一些人分别迁居魏国和晋国。此后,魏国便有易懂、晋国便有易雄等人知名于世。大约在汉魏以后,易姓又在济阳、太原等地发展成为望族,史称易姓太原望或济阳望。宋朝时,易姓中出了状元易祓、画家易元吉、教育家易充、法学家易延庆等着名人物。明代,易姓又有户部郎中易之贞、怀柔县丞易思、学者易翼之等人知名于世。清朝,有江苏布政使易佩坤、经学家易宗涒、诗人易顺鼎等名人。当代,有政治家易秀湘、将军易耀彩等较有影响的人。
易耀彩
乔姓本作桥姓,是由黄帝而来的姓氏。据某些姓氏书籍记载,黄帝去世后葬在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子孙中的一些人世代留居这里,为他守陵,后来便因桥山之名而姓桥。之后,这些桥姓人中的一些人又迁往其他地区。至东汉时期,已分居在今安徽潜山和河南商丘等地。其中,居住在潜山的桥姓人中有位桥某,失名,史称桥公,他有两个女儿,即大桥和小桥,后来分别嫁三国时孙吴开国君主孙权的哥哥孙策和孙吴名将周瑜。因为这支桥姓人联姻权贵,家族也因此而知名于世。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这支桥姓人中的大、小桥姐妹还成为举止无双的美女。
东汉时,今河南商丘是梁国所在地,后来更名梁郡,居住在这里的桥姓人又被称为梁国桥氏或梁郡桥氏。这支桥姓人中最知名的人物是桥玄,东汉末年官至太尉,也被称为桥公。由此可见,他与大小桥的父亲本无关系,但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张冠李戴,把大小桥当成他的女儿,犯了一个本不应有的错误。为此,笔者曾专门着文《关于桥玄与乔公二女》加以考辨。
梁国桥姓在桥玄以后,六传至北魏平原内史桥勤。他在北魏灭亡后随魏孝武帝入西魏,与西魏宰相宇文泰关系密切。一次,宇文泰半开玩笑似对他说:你的姓氏带木旁过于笨重,不如去掉木旁,单姓一个乔字,一则具有飞天高升之义,二则意味着桥姓人今后可以步步升迁,光宗耀祖。桥勤见他说得有理,便听从他的建议,改桥姓为乔姓。这样,带木旁的桥姓便简化为乔。
乔清秀
乔姓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以在梁国时最为显赫,因此也多以梁国为郡望。其历代名人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唐朝吏部尚书乔琳、左司郎中乔知之、宋代画家乔仲常、乔三教、名臣乔维长、乔梦符、乔行简、乔大临、元朝文学家乔吉、画家乔达、明代进士乔宇、乔允升、乔世宁、名臣乔瑞、乔岳、乔中和、清朝诗人乔世埴、进士乔世臣、乔松年、画家乔林、名臣乔光烈,当代女曲艺家乔清秀、烈士乔恒志,以及外交家乔冠华等人。
武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中较早的一支是商朝国王武丁的后代。据史书记载,武丁是商朝始祖契23世孙,亦即商朝建立者商汤的10世孙。由于他名字中有一个武字,后人认为,他的子孙中便有人以武为姓,姓武。
武姓人的另一支出自夏朝,与当时诸侯国之一的武罗国有关(一说武罗是人名)。武罗国国君的后代,后来也以国名武为姓氏。
武姓人的第三支,亦即被武姓人认为是最正宗的一支,是出自周平王之子姬武的后代。相传,姬武刚生下的时候,在掌心里有一个近似武字的花纹,因此被取名为武。他的后代,也以武字为姓。
武姓的第四支出自子姓,相传是春秋时期宋武公的后代。春秋时期的宋国,原是由原商朝王族在西周初年被重新分封而发展来的。至宋戴公时,有子名司空,在戴公去世后继承了宋公职位,去世后又被追谥为宋武公。他的子孙,后来就以他的这一谥号中的武字为姓。
武姓在得姓以后,相继由各自的发祥地向四周迁徙、发展。至秦朝末年,出身于沛国(今江苏沛县)的武彪追随刘邦反秦,刘邦建汉后被授以官爵,成为后来被武姓人当作着名郡望之一的沛国武氏开基祖。至唐代,居住在太原郡文水县(今属山西)的武姓人因出了一位女皇武则天而名扬天下,她所在的家族不仅在当时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家族,而且其祖居地在以后也被当作武姓的一大郡望。汉唐时期,武姓人还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形成望族,使冯翊与沛国、太原一样,共同成为武姓的三大郡望。
至于武姓名人,最知名者当然要推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除她以外,又有秦末农民英雄武臣、唐代权臣武承嗣、武三思、武元衡、武士彟、五代后蜀名将武章、宋代画家武宗元、元朝文学家武汉臣、金末将领武仙、明朝医学家武之望、清朝经学家武亿、民间教育家武训、民国抗日名将武士敏等人。
常姓来源较早,相传在黄帝时就已得姓。据《姓氏考略》等书考证,黄帝时,部落中有位名为常仪的人负责占卜日月星辰,担任了像后代太史令一样的官职;另有一位常先任大司空,负责司法和刑狱。后来,两人的后代都姓常。
常姓中还有一支,出自西周时期的卫国公族。西周初年,周成王把叔父康叔封到卫国,称卫康叔,负责管理原商朝国都一带的遗民。后来,卫康叔及其后代又在卫国进一步分封,其中的一位被分封于常(今山东微山东),后来又以封地为姓,姓常。
宋代,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天下姓恒的人因有冒犯皇上名讳之嫌,被全部改为意思与之相近的常姓。这样,常姓又有了一支新来源。据研究,恒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恒惠公之后,在改姓常以后,仍尊奉恒惠公为祖先。
上述三支常姓是当今天下常姓人的主要血统所出,其中的一支出自卫姓,另一支出自恒姓。由于有这种渊源关系,常姓至今还与卫、恒两姓有联宗之谊,并且不与两姓通婚,保留了世代承袭下来的传统习惯。
在发展中,常姓形成了平原、东海等郡望,也出现了汉代右将军常惠、三国司农卿常林、晋代史学家常璩、北朝名将常安成、常景、常爽、隋代文学家常得志、唐朝进士常衮、画家常杰、宋代御史常同、将军常恩德、尚书常懋、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常升、清代巡抚常安、总督常明、常青、当代航空将领常乾坤、艺术家常香玉(原名张妙玲)等着名人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熟知的“月里嫦娥”及“嫦娥奔月”等故事,相传也与常姓人有关。据有些学者研究,这些故事其实都是由黄帝时星官常仪的故事演变而来的。相传,常仪是一位精通天文学的人,女性,出自娵訾氏,以善于观测星相和占卜月亮的晦、朔、弦、望着名,后来嫁与帝喾为妃。由于古代“仪”与“娥”同音通假,所以,常仪的观测月亮便又衍化为“嫦娥奔月”,她生活的地方也由地上演变为月宫。
(文章来源:《新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大良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