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姓原作庆姓,是由于避开汉安帝刘庆的名讳而来的姓氏。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个孙子名为公孙庆克,公孙庆克有子名庆封。此后,便相继以庆为姓。
贺姓人多尊庆封为始祖,原因是由于他是庆姓得姓时影响最大的人。据史书记载,他起初在齐灵公时担任大夫之职,灵公初立公子光为太子,后因所宠戎姬生公子牙,又改立公子牙为太子。灵公死后,公子牙继位,不被诸侯认可,庆封便与另一位大臣崔杼一起废掉公子牙,改立公子光为齐庄公。庄公即位后,庆封被进位上卿,与崔杼共掌朝政。后来,庄公因私通崔杼妻子而被崔杼杀死,庆封又与崔杼立庄公弟齐景公。齐庄公的被杀引起一些卫士的不满,他们首先鼓动庆封以弑君罪除掉崔杼,接着又挑拨庆封与大臣的关系。结果,庆封无法在朝中立足,只得把政事交由儿子庆舍处理。不久,卫士们乘庆封外出之机发动政变,攻杀庆舍及庆封家族。庆封闻讯,只得出逃吴国。吴国对他极为尊重,还把朱方(今江苏镇江东)一带的土地赏赐给他作为食邑。后来,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一些人也辗转南来与他相聚。此后,庆姓人便在南方发展。直到汉朝末年,才因避讳的缘故,由庆姓改为意思与之相近的贺姓。
贺姓在发展中,相继形成了广平、会稽两大郡望。尤其是会稽郡望的贺姓人,在汉魏六朝时,还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是在当地和各个割据王朝中都有相当势力的强宗大族。至北朝时,一些出身于鲜卑等少数民族的人,如贺兰、贺拔、贺赖、贺敦等姓,也都在北魏孝文帝时被改为贺姓,使贺姓人的队伍进一步扩大。他们及其后代,都按规定落籍于河南(今河南洛阳),后来又发展为贺姓人的河南郡望。
贺知章
历史上,贺姓中也出了不少着名人物。如贺循是晋代名臣,贺拔岳、贺若弼分别是北朝和隋代名将,贺知章是唐代着名诗人,贺公铸是宋代词人,贺兰龄是清朝云贵总督。尤其是当代,贺姓名人更多,其中如贺龙是解放军元帅,贺子珍是毛泽东夫人,贺耀祖是原交通部长,贺衷寒是台湾政界名流,等等。
赖姓出自西周时期的赖国,是由周武王弟叔颖而来的姓氏。据《风俗通·姓氏篇》、《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周武王弟叔颖在周朝初年被分封于赖(今河南息县东北包信镇一带),子孙相继为赖国贵族。
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灵王灭掉,赖国贵族中的一些人逃亡到附近的罗国和傅国,改姓罗和傅;另外一些人则相率北迁,到达鄢(今河南鄢陵),并在当地留居下来,以原来的国名为姓氏,姓赖。此外,由于罗姓和傅姓中的一些人是由赖国贵族分化而来的,直到今天,两姓与赖姓还有联宗之谊。
赖传珠
除上述一支外,赖姓中还有一些人出自鲜卑族,并以河南(今河南洛阳)为郡望,其他赖姓人则以颍州、松阳、南康等为郡望。其历代名人,在唐代有进士赖非,宋朝有节度使赖跋、农民英雄赖文政,元朝有诗人赖良,明朝有主簿赖天赋、员外郎赖先、县丞赖原裕、御史赖瑛、知县赖礼、进士赖士隆,清朝有画家赖镜、赖珍、将领赖塔、农民领袖赖文光、赖汉英,当代有原建材部长赖际发、解放军上将赖传珠等人。
龚姓来源较多,血统不一。其中最早的一支与洪姓同源,出自炎帝裔孙共工。共工在黄帝时担任治水的官职,后人以他名字中的共为姓,并“水”旁,成为洪姓。此外,共工有个儿子,名句龙。句龙的后代,又把他名字中的龙字与姓氏合在一起,组成龚字,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
龚姓人的另一支与共姓同源。西周时期,宗室中有位名为姬和的人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建诸侯国。他的子孙世袭共国国君之位,至春秋时期亡国后,便以国名为姓氏,姓共。后来又演变为龚。
龚姓的第三支也与共姓同源,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后代。史称晋献公有子二人,长子名申生,次子名奚齐。申生本来已被晋献公立为太子,后来由于晋献公宠妾骊姬有意立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便诬陷申生企图谋杀晋献公,逼其自杀。后来,奚齐继位为晋庄公,为了替兄长伸冤,便赠他一个“共”作为谥号,以示纪念,申生的后代也以这一谥号为姓。之后,共姓又演变为龚姓。
除上述三支以外,龚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据《通志·氏族略》载,东汉时,生活在今四川东部一带的巴蛮中有龚姓,其中还有人任酋长。据此,可知蛮族中有龚姓。此外,据《六桂堂丛刊》载,宋朝初年,福建泉州人翁乾度以翁、洪、龚、方、江、汪6姓分别作为6个儿子的姓氏,其中第5子翁处兼分得龚姓,因此改姓为龚,他的后代也相继姓龚。
至于历史上的共姓何以会演变为龚姓,较为可信的一种说法是:上古时期无龚字,只有共字,后来有了龚字,仍与共字通用。特别是共姓中的某一支,在某个时期为了逃避仇人追杀,在姓氏上加龙为龚。后来,共姓的其他人也都改姓为龚。
在历史发展中,龚姓人在武陵(今湖南常德)成为望族,史称龚姓武陵望。此外,由翁姓而来的龚姓人,则因当初分姓时有“六桂联芳”之义而称六桂堂。
龚自珍
与多种来源一样,龚姓在历史上也名贤众多,分布广泛。西汉时,龚姓中的着名政治家龚遂,家于今山东省。宋代,有着名画家龚开,家于今江苏。又有道学家龚大明,家于今浙江。明朝,有文学家龚鼎孳,家于今安徽。又有医学家龚廷贤,家于江西。史学家龚之伊,家于湖南。清代,有思想家龚自珍,家于浙江。又有画家龚贤,家于江苏。诗人龚翔麟、维新派龚宝铨,都家于浙江。农民英雄龚得,家于安徽。哥老会领袖龚春台,家于湖南。当代,民国国务总理龚心湛、女外交家龚澎,也都家于安徽。
文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中最主要的一支是由西周文王的谥号“文”而来的。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姓姬名昌,因是商朝西部的方伯而又称西伯昌。商朝末年,他所在的周部落已经在今渭河流域强盛起来,殷纣王感到是个威胁,就把他征召入朝,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数年后才放还归周。他回到部落后积极作灭商准备,接着又相继灭掉了商朝四周的一些诸侯国。可惜没等他完成灭商大业,便染病去世,灭商建周的事业便由他儿子周武王完成。史称周武王建周以后,追尊他为周文王。他子孙中的一些人便以他的谥号文为姓。
由周文王而来的文姓人后来发展为文姓的主体。此外,周朝初年,周武王封炎帝裔孙文叔于许国(今河南许昌东),文叔的后代,相传以他的名字为姓,也姓文。战国时,齐国威王的孙子田文号孟尝君,去世后被赐谥为文子。后来,他后代中的一些人也姓文。五代后晋时,国王石敬塘在位,天下敬姓人因避讳而改姓文。如宋朝着名宰相文彦博,姓氏就是由敬姓改来的。
文廷式
文姓在得姓以后,约在汉唐时期于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形成望族,史称文姓雁门望。早在春秋时期,出身子楚国的文种入仕于越,辅佐越王勾践中兴霸业,被后世誉为一代贤相。至汉代,文翁又在巴蜀地区留下美名。此后,文姓名贤便累有所出。如三国时,文聘是着名将领。宋代,文同是画家,文及翁是学者,文天祥是状元、爱国志士。明朝,文嘉、文元善、文伯仁、文从简、文徵明等人是书画家,文彭是篆刻家,文安之是名臣。清代,文点、文倜是画家、文祥是洋务派大臣,文廷式是维新派名士。当代,文强是民国将军,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文章来源:《新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大良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