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是一个源头较多的姓氏,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夏朝,是夏朝诸侯国有施氏的后代。在夏朝末年,有施氏曾把自己部族的人妹喜嫁给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成为地位显赫的部族。夏朝灭亡后,便有人以国名为姓氏,姓施。至商朝末年,“商末七族”中也有一支为施氏,在商亡后被迁到今山东半岛一带,其中的一些人后来也以施为姓。周朝,周公之子伯禽被分封到鲁国,其裔孙鲁惠公之子名尾字施父,施父生施伯,施伯之孙顷叔生孝叔,孝叔便是这支人中最早以施为姓的人,其后代也以施为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施姓中最为主要的支派。
施姓除上述三支以外,还有一些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或者出自其他少数民族中。如明代有位名为方孝孺的名臣,因故被杀后子孙逃难,为躲避官军追捕而改姓施。因为他们认为,施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折开来就是“方人也”,正符合他们原来姓方的身份。像这种与施姓主要支派无关的人,在历史上或当今的白、满、京、苗、羌、彝、傣、怒、蒙古、纳西、傈僳等族中都有所见,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都另有所出。
施今墨
就汉族施姓而言,在历史的发展中曾形成过吴兴等郡望,以及产生过孔子弟子施之常、东汉太尉施延、唐朝诗人施肩立、元末文学家施耐庵、明代御史施显、清朝名将施琅、围棋国手施襄夏、当代学者施汝为、名医施今墨、作曲家施光南等着名人物。在分布上,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山东、广东等都有数量较多的施姓人。另外,如“光嗣树基,家传仁孝”等字辈,”诏拜仇博士,功封靖海侯”等堂联,也都在施姓中具有广泛影响。
陶姓最早是一个与制造陶器或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有关的姓氏。相传帝尧陶唐氏最早在今山东定陶西南一带活动,他所统治的部落以善于制造陶器闻名,因此被称为陶唐氏或陶氏。他的后代中,后来便有一些人以陶为姓。另外,在商朝末年,“殷民七族”中有一族为陶氏,其后代中也有人姓陶。周代,虞舜的裔孙虞思担任了陶正一官,负责管理天下陶器的生产。他的后代,后来也姓陶。
上述三支陶姓人,以出自虞思之后的陶姓影响最大,且在历史上一向被认为是正宗。他们最早居住在虞(今河南虞城)、定陶(今属山东)等地,后在济阳(治所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丹阳(今属江苏)、浔阳(今江西九江)等地形成望族,并以上述这些地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最终形成当今在分布上以长江下游地区最为集中的格局。当然,在历史上,陶姓也曾融入过唐姓等其他姓氏,以及有满、白、傣、京、苗、瑶、彝、回、壮、水、蒙古、锡伯、布朗、达斡尔等民族的人以陶为姓,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陶姓人的队伍,并使之成为当今人口较多且影响较大的中华大姓之一。
政治家陶铸
陶姓姓族文化及古今名人也不乏记载。在姓族文化中,较有特色的是家谱或字辈、堂联、堂号等,其中如天津《陶氏家谱》、江苏溧阳《陶氏迁常支谱》等家谱都见诸记载,“自纯润曾,继振锡玉”、“仁无应武德,酉映克懋祖”等字辈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位显九州犹运甓,门栽五柳乐归耕”等堂联也为远近所知。至于春秋晋大夫陶狐、东汉徐州牧陶谦、东晋诗人陶潜(渊明)、南朝宰相陶弘景、明代文学家陶宗仪、清代学者陶澍、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政治家陶铸,等等,都是较有影响的陶姓名人。
洪姓的来源与龚姓有些近似,相传都是炎帝裔孙共工的后代。共工在黄帝时担任治水的官职,后人为加以纪念,在“共”字旁加“水”,成为“洪”,因以为姓。另外,在西周时,有位功臣被分封在共(今河南辉县),任诸侯国君,建共国,为伯爵。春秋时,共国被卫国灭掉,共国国君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姓共。后来,这支洪姓中的一些人为了逃避仇人迫害,也在姓氏上加“水”旁,成为洪姓。这支洪姓,也是当今洪姓人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代剧作家洪深
除上述两支外,洪姓还有其他血流源流。如相传黄帝名鸿,为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一支被称为洪氏,后来也姓洪。在山西洪洞县,原来也有一些以地名为姓氏的人。另外在江西南昌和江苏丹阳,历史上都有为了避讳而把原来的姓氏弘、庞等改为洪姓的人。至于在少数民族中,满、壮、苗、黎、回、傣、白、朝鲜、蒙古、裕固、土家等民族中也都有洪姓。
作为洪姓主体的汉族洪姓,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还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江西南昌)、宣城(今属安徽)等郡望,以及使用“国治嗣安,端秀运荣”等字辈,编写过浙江淳安《洪氏家谱》等家谱,并以“宗山拱秀隆基业,星斗长明映画堂”等作为堂联。此外,洪姓还有许多着名的人物,如东汉庐江太守洪矩、唐御史中丞洪子舆、宋宰相洪适、学者洪迈、经学家洪亮吉、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当代剧作家洪深、军事家洪学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翟姓出自两大完全不同的系统,读音也有zhai、di之分。其中读为zhai的翟姓,相传是黄帝的后代,在唐虞时被分封于翟(今河南禹州),后来以国名为姓氏。西周初年,周成王也把次子分封于翟,建翟国,其后代也同样姓翟。
读音为di的翟姓,相传也与黄帝有关。这支黄帝族人世代居住在北方,被中原王朝称为北狄,意思也就是居住在北方的翟人。后来,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南迁到齐、鲁、卫、宋等国之间,建翟国,参加春秋时期列国争霸,直到后来才被晋国灭掉,以及把故国名当作姓氏。
上述出自两大系统的翟姓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姓氏的写法相同而多被混淆在一起,有些姓氏书也没有把它们区分开来。不仅如此,历史上或当代的丁零人及白、瑶、满、回、水、苗等民族中都有人以翟为姓,更使人们在区分其血统时变得困难。
历史上,翟姓形成过南阳、汝南(皆属河南)两大郡望,以及出现过汉代丞相翟方进、晋朝名士翟汤、隋末瓦岗军首领翟让、唐代陕州刺史翟璋、明朝兵尚书翟鹏、清代布政使翟凤翥、当代航天英雄翟志刚电影导演翟强等着名人物。在分布上,翟姓以山东、河北为多,另外在山西、四川、江西、云南等地也有一定的数量。
(文章来源:《新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大良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