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姓氏文化
中国宗祠文化之都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

作者: 来源:族谱网时间:2021-11-25

  洞口县,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

  建制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算起,称都梁侯国。中间经历数千年的变迁,直至1986年,洞口县纳入邵阳市管辖。

  湖南省诞生过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而洞口县更是革命老区县,是蔡锷将军故里。且名胜古迹众多,如回龙洲、文昌塔、洞口塘、罗溪国家森林公园等。

  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塘洞口县的宗祠文化。



  为什么是宗祠之都

  1、首先是宗祠众多且保存完好

  洞口县现存上百座明清古宗祠,最久的历史已有500年以上了。

  其中,19座宗祠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1座宗祠荣升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宗祠的建筑元素丰富,文化艺术价值高

  洞口祠堂的雕塑和壁画,花、鸟、虫、鱼以及人物等选材,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雕刻艺术为一体,非常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比如石刻、木雕、灰雕、彩画等技法精湛,内容十分丰富。



  3、历史底蕴丰厚,文化底蕴丰厚

  长则几百年的宗祠,经历过朝代更迭和社会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姓氏的变迁发展和兴替。

  每一座祠堂,都记载着姓氏始迁祖的由来,记载着族人经历的社会变迁和更迭,记录着各个时间段的人文、经济、政治风貌。

  着名的三大姓氏宗祠

  在这些祠堂中,有三大祠堂最具有代表性。

  1、曾八支祠

  曾八支祠与兰陵会馆、钟元帅庙、谭氏宗祠、潘荣公祠、尹定公祠、黄氏宗祠、廖氏宗祠等,共同组成了洞口宗祠建筑群。

  建筑占地6425.6平方米的曾八支祠,始建于乾隆年间,规模是一般宗祠的两倍以上。



  曾氏宗圣阁主要供奉曾子牌位,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也被皇帝封为“宗圣”。作为“北庙南阁”的南阁,曾氏宗圣阁具有强烈的江南宗祠建筑气息,精美无比。

  不仅石刻木雕泥塑彩绘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还藏有一批被毁的宗祠牌楼石门、石刻楹联等。

  后来被开辟为高沙文史博物馆,为地方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2、萧氏宗祠

  萧氏宗祠暨兰陵会馆始建于1436年明正统年间,建成于1449年,清乾隆五十二年至嘉庆四年重修。

  建祠始祖据记载从事木材和桐油生意而发家,她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祠前并联三座砖石结构牌楼门,上面饰有龙凤、八仙、山水、花鸟等泥塑和彩绘,还传承着洞口萧氏一族的数百年文化。



  不仅如此,萧氏宗祠还有红色基因。

  1935年12月红二军团长征经过洞口时,部队曾在此宿营,红军在围墙上留下的标语至今可见。

  3、杨氏宗祠

  洞口杨氏宗祠,是洞口县保存最完好的宗祠,始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

  1996年之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极富民族传统特色。



  同样是江南庭院式建筑,建筑面积2029平方米。从正门侧门,瓦片柱石,到正面的戏台,横梁上的木雕以及各种泥塑,精美至极,与清末湖南地区石雕艺术最高水平的美誉相匹配。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宗祠文化,作为姓氏文化的延伸传承,更是给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和文化宝藏,吸引着后人去探索继承,期盼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分享到:
教育整顿·家风传承 | 从严教子
  粟裕,1907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是共和国第一大将。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南征北战,驰骋战场,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详细]
乐东一民间收藏家30多年收藏数千件黎族老物件
老物件亮相胡庆余堂